淄博市教育局
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的建议的办理答复
张家顺代表:
首先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关于“关于加大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并对职业教育作出批示,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淄博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推动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为全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对职教创新高地建设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山东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有关精神,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教育工委书记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全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市教育局抽调专人组成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淄博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围绕“六大赋能行动”和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以面向市场、服务淄博、促进就业为导向,对全市职业教育3年发展进行了规划。同时,指导各区县、各职业院校分别制定了“一县一策”“一校一策”实施方案,并报教育部和省政府备案。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建立市、区县、职业院校三级重点工作落实推进台账,明确主要措施、完成时限及责任人,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二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迅速制定出台22条保障措施。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21〕43号)、《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等文件精神,淄博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淄政字〔2022〕5号),对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市一案”再强调、再细化、再落实。从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加大重点政策落实力度、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优化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等6个方面,提出了淄博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22条具体措施。
三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突破年要求,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纳入区县政府教育履责的重点督导内容,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落实,对我市8个区县、4所高职院校开展职教高地专项督导。建立市、区县、职业院校三级重点工作落实推进台账,实施“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督查,发挥督导考核“标尺”和“指航灯”作用,确保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五项办学自主权、绩效工资改革、兼职教师聘任等政策真正落地生根,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全市职业教育将持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支持淄博职业教育联盟组建10个左右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政校行企各自优势,搭建贯通培养、产学研用和信息交流平台,推进职教联盟实体化运行。给予淄博职教联盟经费支持。鼓励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职教联盟,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支持淄博市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发展,推进技工学校、中职学校融合发展,提升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支持淄博市中华职教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聚合社会各界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共识。
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将产教融合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行业为支点、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主导,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化校城融合发展,支持职业院校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培养引进。
三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在职业院校师生中广泛开展淄博市情教育,讲好“五好”淄博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学在淄博、创业在淄博。搭建校企“面对面”平台,组织师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定期举办校企供需见面会,提升毕业生留淄率。搭建校企“键对键”网络平台,开发运行齐鲁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产业人才需求信息报告,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互联互通。
四是引导职业院校与地方优质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创新创业空间,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自办、合办职业教育,放宽职业教育办学准入条件,鼓励企业依法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按规定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集群与生产性服务业,探索“政校企行”“企业托管”“行企校”等合作办学模式,3年内校企共建共管50个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助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注,衷心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予以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