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教育局
学前教育
当前位置:淄博教育局
> 服务 >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

优秀案例展播③丨基于“二四三三”策略,家园社协同助力幼小衔接

2024-01-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淄博市教育局 字号:[ ]

随着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幼升小的入学适应问题越来越受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关注。

《指导意见》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前学习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根据要求调查发现:

1.有些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教养策略,育儿经验或方法不足的占42.55%,需要老师专业指导的占81.32%。

2.大多数幼儿园认为幼小衔接是大班才做的工作、在小中班对家长和孩子引导不够及时到位。

3.社区教育缺乏适宜的活动内容和制度保障,社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4.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缺少科学专业、操作性强的系列课程及协同育人模式。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和未来生活,需要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积极向家长宣传展示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对中小班家长及时进行引导,协调社区教育和丰富活动内容,才能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三方协同共促孩子健康发展。

因此,我园依托幼儿园资源优势,以幼儿园为主导,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区教育,通过“二四三三”策略的实施,构建幼小衔接指导课程资源,提升家长科学衔接理念及教养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探索家园社协同活动内容,培养孩子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我园通过“二四三三”策略的实施,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幼小衔接。所谓“二”就是坚持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四”就是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三三”就是推动亲子“三联动”和家庭、幼儿园、社区的三方协同。

   (一)双线并行,线上线下让家长理念得到专业提升,助力孩子科学衔接

每学期的线下家长会、家长沙龙、家长约谈等面对面的交流能最大化解决家长的共性问题,如大班下学期的《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大班孩子的特点与老师的具体要求,家园达成一致,便于衔接活动的开展。

线上充分利用常用软件开展家长活动:在微信、钉钉、QQ等信息化平台开展线上学习与讨论,利用ev录屏制作微课视频,利用微信群开展好书  推荐,借助家长空间APP丰富家长教养策略,每周一课“线上家长学校”利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学习(见图一)。线上家长活动的开展能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一次课程可以多人参与并利用回放反复收听观看等,多渠道让家长得到专业引领,为科学衔接奠定基础。

  

  
           (图一)

(二)坚持4个一,提升家长育儿理念和教养策略,助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1.每日一句常提醒

每天定时在家长微信群推送一句育儿指导、育儿观点或策略方法,家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如:“教育孩子先教育自己!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言简意赅地引导家长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仅2021年我园发布“每日一句”就达43910个字,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2.每周一课勤学习

每周一次的线上“父母必修课”方便家长快餐式学习,科学、及时地传递最新教育理念。我园通过招募业务能力强又对家庭教育感兴趣的老师精心撰稿,课程内容既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又发挥教师的优势智能。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每学期推送不同层次的微课:针对小班开展《会爱才是爱 不会爱是伤害》《独立的孩子更自信》等引导家长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针对中班开展《生活中的感统教育》《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等引导家长关注生活细节、注重规则培养;针对大班开展《时间管理小妙招》《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等加强时间管理、专注培养等专项学习,形成幼小衔接家长课程资源,助力科学衔接。                     

3.每月一次常交流

每月一次家长约谈、小组共同体、家长沙龙等多形式开展活动,如小班进行自己吃饭、整理衣物等自理能力培养的交流,为将来的幼小衔接打下良好的生活基础;中班家长进行“观摩游戏 分析价值”“如何应对孩子的过分依赖”等沙龙活动(见图二),让家长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了解孩子是在“直接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进行学习的,从而减少大量书写和背诵;大班进行“家教经验分享”“小学老师的期望”等交流互动(见图三),让家长清楚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物质的准备:书包、衣物等,更主要的是心理、能力和素质的准备,如自我服务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以及做事积极、认真专注、敢于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这样,一是帮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发挥班级共同体作用——让家长教育家长,三是让家长在自我体验和反思中自我成长,从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图二)      

             

(图三)

4.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

每学期园长家长会一次、级部家长会一次、班级家长会至少一次,通过现场体验和集体参与,提升大家共性、普适性的理念方法等。小班的新生家长会《沟通从心开始》,减少入园焦虑,增强孩子的归属感;中班的《晒晒孩子的本领》,让家长既发现孩子的优势及不足,又能根据孩子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增强孩子的价值感;大班的《带着憧憬上小学》《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等,带孩子参观小学、请小学老师进园等,让家长和孩子明确入小学的具体要求和应养成的好习惯、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具体流程如下:

——提前参观小学(见图四)和收集家长问题:你对孩子上学的困惑有哪些?有什么优秀经验可以分享?

——现场游戏:让家长明白游戏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方式,并体验到只有内心是平和的,才能感受其中的快乐和幸福。

——分组讨论并讲解:一般4-6人一组,时间10分钟,有人书写、有人计时、有人上台发言,其他家长倾听或有想法的可交流互动。

——请幼儿园老师解答:老师梳理家长的问题,正确的加以肯定,不适宜的加以阐释说明。

——请小学老师提要求(见图五)。针对孩子倾听状况、自理能力、同伴交往、时间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让家长明确自己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

(图四)    

(图五)

(三)推动亲子“三联动”,丰富日常生活,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

我园采取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从阅读、运动、自我服务等方面开展活动,让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内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是有效学习与适应生活的关键能力,对孩子加强阅读引导尤为重要。每月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云阅读”,并在群内积极互动,小班阅读《我妈妈》《我好害怕》等,让孩子感受成人的关爱和学着独立生活;中班阅读《七色花》《小步走路》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要自信阳光地一步步去实现;大班阅读《小阿力上学去》《我的情绪小怪兽》等,让孩子了解将来上小学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应对措施、学着调节自己的情绪。

我们倡导亲子阅读每天10—20分钟。在班级利用餐前饭后、午睡前后的零碎时间组织孩子看书、讲故事等,在微信群开展“经典诵读”、节假日开展“小书制作”、班级开展“图书漂流”等活动。每周阅读一本好书、每月一次交流、每年一次评选、每三年一届“读书节”活动,引导孩子从小班开始聆听阅读——中班看图阅读为主——大班自主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目前已向家长推荐亲子阅读书目48本、家长阅读书目13本(见图六),共61本好书。


(图六)      

2.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运动能让孩子动作协调、增强体质,保持充沛精力和良好情绪,还能让孩子更乐于集体生活。针对现在孩子普遍运动量小、活动单一、爱玩游戏、缺少男子汉气概等状况,我园开展亲子运动挑战赛、室外远足、社区活动等引导家长和孩子积极参与:每学期一次亲子运动会、小班开展“趣味亲子游戏”(见图七)、中班开展“一分钟拍球展示”、大班开展“半分钟跳绳比赛”、日常发起“云上运动秀”等,让家长孩子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现已收集整理幼小衔接亲子游戏40多个(见图八),不仅融洽亲子关系,而且引导家长和孩子远离电子产品、养成运动习惯,为适应小学生活提供强健体魄。    

      (图七)       

(图八)

3.培养良好自我服务能力   

现在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主要是自理能力差造成的。为培养孩子自我服务能力,我们在小班开展“穿鞋子、系扣子”“自主取餐”等活动,让孩子能够自己取放餐具、自己穿脱衣物,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班围绕“春节”“三八节”“五一节”等节假日,引导开展“我爱我家”“劳动最光荣”等家庭劳动和“为妈妈做顿饭”等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主动帮妈妈择菜做饭、积极做“爱心餐”等,学会关爱他人和友好相处;大班进行《一分钟有多长》《整理小书包》《争当小学生》等活动,让孩子学着管理时间和自我服务,从而更乐于探究和尝试,做事更自信,激发对小学生活的憧憬。

(四)加强社会实践,三方协同育人,为孩子幼小衔接提供社会支持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本着“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原则,我园领导高度重视协同工作,与市图书馆联合开展“彩虹故事会”、与社区居委会定期举行“家长沙龙”、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共同举行“父母必修课”线上转播,家园社三方协同育人。学期初(见图九)双方协商制订详细计划,每半月开展一次图书馆活动,每月开展一次社区家长沙龙活动,每学期每个年龄组举行12次网上微课等活动,加强专业引导与个别交流,让家长和孩子很是受益。

目前,我园图书馆讲故事活动共进行67次,社区活动开展20余次(见图十),每学期36次网上家长必修课活动,形成“发展-共育”“成长-共通”“资源-共享”“问题-解决”等4套协同模式,提高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性,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实施。

      (图九)


(图十)

据2022年9月入学调查显示,经过家园社三方有效协同配合,科学共育效果显著。

1.家长理念明显转变。全面提升家长教养能力,有98.73%的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大班的工作,而是渗透于幼儿园三年生活中,家长不再焦虑,并与幼儿园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家园共育。

2.特色活动有效助力。《父母必修课》《家长沙龙》《幼小衔接课例》和《亲子活动》等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完善,原先81.32%需要教师专业指导的家长降为31.07%,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3.社区参与积极主动。教师准备完善的活动内容有序引导,4套协同模式深受欢迎,社区参与有效率达90%以上。

4.孩子入学更适应。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开展丰富活动,孩子做事更积极主动,93.57%的孩子入学适应非常顺利。

不同时代背景,赋予家园社幼小衔接不同的任务,三者只有各自履职又相互协同,赋能新时代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幼小衔接工作才更科学。

(一)赋能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幼小衔接指导能力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主动邀请专家进行培训,教师认真研究专业书籍,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现有2名教师被聘为省家庭教育专家,4名教师被聘为市级家庭教育讲师,12名教师考取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等,提升教师幼小衔接指导能力。

(二)赋能家长科学育儿,提升家长科学衔接的技能

经过三年的幼小衔接活动,引导家长从“重知识、轻能力”向“重过程、轻结果”转变,从“包办代替”到“支持引导”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看见儿童的成长,相信儿童的力量,提升家长科学衔接的技能。

(三)赋能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小衔接的顺应性

教师设计科学有趣的内容加以引导,家长逐步从儿童的视角尊重孩子,实现了从“补短”到“扬长”,由“包办”到“放手”的转变,孩子变得更自主自信,实现儿童主体站起来、孩子能力强起来,入学适应快起来,助力孩子终身发展。

同时,我们也发现,现在还有部分幼儿园并没有真正将家长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计划中,对家庭教育的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引领还不够;家园社协同还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现象,欠缺专业引领;教师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较少,对于深层次、个别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接触较少,仍需潜心学习与努力提升。

当然,幼小衔接工作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上级部门的行政推动和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现在家园积极互动、社区逐渐参与,全环境多元协同,通过“二四三三”策略的实施,家园社协同助力幼小衔接,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淄博市柳泉幼儿园 王玉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